观点 | 北京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通 知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北京大学教育实践
编者按: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它不仅体现在一篇逻辑严密的论文中,也体现在对社会事件保持敏锐、善于辨析、勇于质疑的思维习惯中。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水平呢?同学们能从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中获取哪些帮助呢?北大教育研究中心的此项研究也许会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问题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审辨性思维,是个体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代表个体进行理性决策和反思的能力,也表示一种有目的的高阶理性思维过程。1910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提出“反省性思维”,发展至今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被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和读写同等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和学术技能,是创造、更新知识和做出理性决策必备的高阶思维能力。
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美国大学院校协会在2007年发布的《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报告中认定了十种被证明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成功的高影响力教育实践(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在西方高等教育情境中,部分高影响力实践被证实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相比之下,国内有关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以及哪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有利于提升批判性思维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将利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开发的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通过对北京大学本科生历时四年的追踪调查,深入分析何种高影响力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调研工具和过程
本研究的测试工具为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HEIghtenR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该测量工具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时长约45分钟,分成分析、归纳和解释三个维度,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分析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本研究对同一学生群体分别实施了基线和追踪两次测试,并比较同一学生在两次测试中的分数差异,进而探究影响因素。在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时,包括了所有参加批判性思维基线测试的本科生,剔除个别缺失值后的有效样本量为1042;在研究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时,只包括参加基线测试且成功追踪的本科生,有效样本量为146。
三、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本研究采用学生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增值模型,首先将6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分别单独放入模型中,而后将所有核心自变量均纳入模型进行更保守的估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主回归模型。考虑到不同特征的本科生在各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中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度可能不同,本研究还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匹配更可比的两类学生来缓解自选择偏误,以期精确识别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净效应。
四、研究发现
1.北京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参与情况
参照已有文献以及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定义了6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包括研究方法课程(写作强化课程)、合作课程作业(协作性作业或项目)、本科生科研、出国(多样性或全球化学习)、志愿服务(情境化的服务学习或社区学习)和实习。图1展示了北京大学本科生在6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中的参与情况,按参与比例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分别为本科生科研、研究方法课程、出国、实习、合作课程作业和志愿服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不足一半,参与其他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的学生占比均超过50%,其中参与合作课程作业和志愿服务的本科生比例超过80%。
图 1 北京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参与情况
2.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影响
表1总结了不同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整体及不同类型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研究方法课程和本科生科研经历是显著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尤其是本科生科研的影响显著且稳定。
各类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存在异质性影响。本科生科研能显著提升基线能力较弱、非城市、跨学科专业、低年级升高年级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课程能显著提升基线能力较弱、低年级升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完成课程作业能显著提升基线能力较强、城市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
表1 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注:+表示有显著正向影响,空格表示没有显著影响。由于出国、志愿服务和实习对整体及不同类型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均没有显著影响,六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对理工科和文社科专业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影响,限于篇幅暂不展示在表格中。
五、研究启示
从各类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来看,最具显著效应的是本科生科研,这是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学科领域、探索学术前沿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方式,这类科研活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动学习等现代学习理论中强调的、有益于学生智力潜力发展的教育实践特质。在科研过程中,本科生需挖掘问题、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客观辨析、交流沟通、反思总结等,这些环节均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还发现,研究方法课程是独立于本科生科研之外的另一项能够显著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活动。研究方法课程强调老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主动思考和体系建构。此外,合作课程作业这一相对而言低成本的实践活动对部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正向影响也值得关注,其包含的主动性、协作性特点均符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实践的内涵特征。因此,学校首先应积极为本科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思考、更新和完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应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方法、强化写作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倡导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展开协作性学习,互相交流讨论,通过做中学、做中思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本文转载于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简报(2021年第五期,总第一百九十期),内容有改动。
原文作者 | 马莉萍 冯沁雪
编辑 | 钱羽然
排版 | 黄昕昕
推 荐 阅 读